当前时间: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网站首页新闻动态视频集锦太极研究太极史话会员风采下载专区关于我们
栏目导航
新闻搜索
热门点击
联系我们
  • 网址:www.sanyaosanbai.com
  • 邮箱:wu@tjla.cn
  • 电话:138 0527 2136
  •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西路239号 西湖花园公建A楼3楼东

  • 首页新闻中心田金龙论文  
     
    对太极拳中“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两大技法的比较分析
    来源: 点击数:4851次 更新时间:2012-10-25
    对太极拳中“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
    两大技法的比较分析
    田金龙
    (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0438,上海;37岁,男,博士研究生)
     
    摘 要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太极拳中的“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  两大技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大技发的原理是一致。所不同的是“沾粘连随”更抽象,更具代表性;“敷盖对吞”刚追求技术的完善。
    关键词  太极拳;太极劲;沾粘连随;敷盖对吞;技法
     
    “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是太极拳中的两大技法,它们都是太极劲自身作用的发挥。本文拟从太极劲的角度来阐释这两种技法所蕴含的内在原理,探讨它们彼此间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
     
    1              太极劲的作用
    收劲和透劲相吻接即为太极劲。太极劲由两个劲组成,一是由外向内的收劲,一是由内向外的透劲,收透二劲相吻接便是太极劲。
    收,吸收、接收、内收之义。收劲是由外向内的劲。收劲意欲把放出的劲收回,如有巨大的力量把外面的东西吸收进来。透,渗透、穿透、通透之义。透劲是由内向外的劲。透劲意欲把收入体内的劲向外透达,如有巨大的力量从体内向外奔发。二劲相吻接,即指收劲是透劲的内收,收劲要有助于透劲的向外通达;透劲是收劲的外放,透劲要有助于收劲的向内吸入。至此,二劲贯通,首尾相接,故名之为太极劲。为何称此二劲的吻接为太极劲呢?如何实现此二劲的吻接呢?这涉及到太极劲的原理及其动作要领,笔者将另文详加阐释。
    那么,太极劲在太极拳技击中究竟有何作用呢?
    收,具有化解来力、使其落空的作用;透,具有力达彼身、顺势发放的作用。二劲的吻接,就是指这两种劲气互相渗透,交叉环抱,并行于统一体中。由于并行,所以,它们同时都在发挥着作用,太极劲因而也就具有了“化发一体”的功能。
    作为太极拳功法的太极劲是实现太极拳运用技巧的基础,因此,借助于太极劲的原理,我们可以对太极拳的技法有一个更为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    沾粘连随
    关于“沾粘连随”的定义,《杨氏老谱》中解释道:“沾者,提上拨高之谓也。粘者,留恋缱绻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矣!” [1]
    “沾者,提上拨高之谓也。”提上拨高,就是拨根之术。先以收中之透的透劲进逼,使其不得动弹;待引其出反抗劲时,透劲不丢,顺势收回。这一动作如同笈筒一般,令对方顺着吸引力的方向冲出,同时,足跟拨起,重心浮起。注意:收好了再透逼,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回收时的透劲不丢好比诱饵,令对方于不知不觉中失去平衡。
    “粘者,留恋缱绻之谓也。”“留恋缱绻”好似情意缠绵,彼此不能分离,意指逼住对方,使彼不得动弹。对方想要逃脱,我就继续用透劲逼进;对方如欲相抗,我就将其收空。总之,对方逃也逃不掉,抗也抗不得,非常难受。所以,透逼对方时要收着透。收者,收其来力;透者,劲入其跟。
     “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吸空对方时,不可急躁,要静。要“运劲如抽丝”,收劲时要特别注意作为静劲的透劲,其透直指对方跟部,收劲才会避免盲目性。这是动中求静之法。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透劲透入时,先将收劲收好,彼逃时跟着进去;彼欲相抗,一收再透,令彼不得站稳,仍然处于被势。这也是动中求静之法。
    通过以太极劲对沾粘连随的阐释可以看出,沾粘是静中之动,连随是动中之静。所以,太极拳主张动静相兼,要求“动中求静,静中触动”。由于沾粘主攻,连随主守,沾与连相呼应,粘与随相呼应,所以,沾粘连随合在一起方才完满。但从根本上讲,沾粘连随可归结为沾粘二字。当然,连随也很重要,若无此静,动也失去方向。
    沾粘连随,或沾连粘随,所讲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都主张动静合一、化发一体。既然沾粘已经抓住了四字的根本,故本文主张四字的顺序为沾粘连随。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沾粘连随的实现所依赖的是收劲与透劲的共同作用。由于沾粘连随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技术,所以,收劲与透劲的共同作用在推手中可以归纳为这样一句话:“只有我推人,没有人推我。”
    这便解决了太极拳中关于力量的问题。推手中不是不用力,而应是不用对抗力、或对顶力。只要不对顶,力量越大越好。
    3   敷盖对吞
    “敷盖对吞”源于武禹襄的《四字密诀》,原文如下:“敷: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吞: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是以气言,能直养其气而无害,始能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矣!” [2]四字皆以气言,可见理解《四字密诀》的关键是“气”字。此处的气,不可理解为呼吸之气,也不可理解为所谓气功的气,而是“劲气”,也就是太极劲。太极拳中虽然也有习内气、调呼吸的方法,但不能望文生义,以为此处是讲用运行“内气”的方式来实现太极拳的技术。因为在武术中,气的本义是意识对形体的活化。当意识蕴满全身,身心合一时,形体便被活化,从而具有了特殊的功能。故李亦畲曾提出“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3]的入门方法。太极劲正是通过太极理念对形体的活化,这一活化的结果便是收劲与透劲的吻接。在这一意义上,太极拳中特别崇尚劲气,认为劲是活的,有生命力的。
    劲气,就是劲的运行,是局部之劲的开合虚实在节节贯串的作用下,达到整体化时所实现的。此处以气言,正是强调了收劲与透劲的整体性。现在,我们不妨以收劲与透劲相吻接的太极劲的运动,来对《四字密诀》作一番分析,以探明它究竟在何种程度上推进了太极拳技术的发展。
    “敷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敷之所以能让对方不得动,取决于敷的动作方法是怎么做的。李启轩对“敷”字的解释会有助于我们的理解。他说:“敷者,包括周匝,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所谓‘气未到而意已吞也’” [4]“气未到而意已吞”,就是收中之透。故其法能控制对方,并能不让彼劲上己身。因此,敷就是收着劲的透法。自身收好,再将劲透出,当此劲与对方接通时,由于收劲已将对方的来力吸回,对方则不能得力而脚下浮起,同时,我之劲已直逼其跟部,故对方经此点问而身体发呆,难以动弹。这个方法与粘是一样的。
    “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此是先透后收之法。透劲点问对方,对方受逼,欲出力反抗。我方透劲不丢,同时即透即收,将其来力收回,故对方仍被逼住。因此,这种透中之收的劲法时刻将对方罩住,彼一动弹,即将其闷死,就如盖“盖子”一般。
    “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对方经敷盖以后,已经身体发僵,身形涣散,脚下漂浮,我则接住其劲,顺势打去,自有摧枯拉朽的效果。
    “吞者,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对方经敷盖后,有可能孤注一掷,全力前冲,我则用吸力顺势收回,使彼落空。
    可见,所谓气,就是收透二劲的运动。因为收透二劲的吻接就是太极劲,太极劲又是内劲,是内在的形、气、意、神,故太极劲的获得非一朝一夕之功。因此,要达到《四字密诀》所描述的状态,不经过一番艰苦的体认是不会明白的,故武禹襄才说:“此四字无形无声,非懂劲后,练到极精地位者,不能全知。”内劲是内在的运动,因而无形无声,懂劲当然是懂得太极劲。太极劲作为太极拳成果的标志,非过来之人,当然难以悟出个中奥秘。此处以气言,正是要强调太极劲,这是功夫进展的必经之途。
    4    两种技法的比较
    通过对上述两种技法的阐释可以看出,两者在原理上是一致的,都是太极劲自身发挥作用的结果。但是,它们之间仍存在着一些区别。
    沾粘连随更抽象、更普遍、更一般,因而更具有代表性。只要有一点太极劲,就能见到一点沾粘的功效。这也正是沾粘连随在太极拳中深受欢迎、并普遍流行的原因。然而,敷盖对吞之技则有点阳春白雪的意境。它之所以让人感到难以理解,并不单纯是因为武禹襄通篇都用“气”字来加以阐释的缘故,而是因为这一技法的要求太高,实现起来难度较大。但细加分析,不难发现这一技法的确颇具匠心。应该说,敷盖对吞把沾粘连随更加具体化了。它要求技术运用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本是一件便于操作的工作,但是,由于这一技术特别强调劲法的完整性,从而使初学者感到门墙太高而难以进入实践。
    从另一角度来说,由于敷盖对吞追求技术的完善,因此,它实际上是沾粘之技的进展,是沾粘之技向高级境界追求的目标。这也可以通过对“顶扁丢抗”之病的克服来获得解答。
    在沾粘连随的学习过程中,时常会出现“顶扁丢抗”的毛病,严重影响了沾粘连随自身的质量,从而阻碍了技术的运用。关于“顶扁丢抗”的毛病及其危害,《杨氏老谱》中说道:“顶者,出头之谓也。扁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但沾粘连随之功断,且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去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扁丢抗,是所不易也。” [1]
    至于如何去除这些毛病,文中并无交待。不过,通过对《四字密诀》的阐释,特别是对“敷”字的阐释,可以对此寻找到一些答案。
    所谓“知觉运动”就是听劲。良好的听劲并不仅仅在劲点,而是全身性的,身体中每个部位的微小变化都会给整体带来重大的影响。这一影响的最终结果就是顶扁丢抗之病。所以,对于这些病根要从身中去找,从身中去发现那些微小的变化,或出头、或不及、或离开、或太过。如果病在自身,应注意收透二劲的衔接,保证劲气的流畅,使来力不能上身。如果病在对方,就要顺势切入,抓住时机,以点带面,从局部到整体,控制对方全身。也就是说,若要形成良好的知觉判断,其前题是必须练出全身感应的能力,从劲气上将对方包括周匝,从而达到如《敷字诀解》中所说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气虽尚在自己骨里,而意恰在彼皮里膜外之间”的上乘境界。
    可见,敷盖对吞虽然在学理上与沾粘连随一样,但它不是沾粘之技的重复,而是一种进展。它一方面通过具体化使沾粘之技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又通过整体性来克服沾粘之技运用过程中的弊病,使推手技术逐步走向精细与完善。
    综上所述,沾粘连随与敷盖对吞都是太极劲自身运动的结果,两大技法的实现都依赖着收劲与透劲的互相配合。但是,沾粘连随有着较大的普遍性,而敷盖对吞则通过具体化和整体化给予了进一步深入,使沾粘之技有克服自身活动过程中所出现的顶扁丢抗等毛病的能力,向着精细、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沈 寿:《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17,119。
    2. 武禹襄:《四字密诀》,见:沈寿,《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53。
    3. 李亦畲:《五字诀》,见:沈寿,《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64。
    4. 李亦畲:《敷字诀解》,见:沈寿,《太极拳谱》,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74。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喜收洋弟子 太极传四海 下一篇:田金龙太极拳法研究会成立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友情链接
    田金龙太极拳研究中国武术中国武术段位制邯郸太极文化学院中国太极论坛江海太极拳养生网天龙太极拳俱乐部
    联系我们 | 给我留言 | 协会邮箱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0 - 2014 苏ICP备19042321号-1
    邮件:wu@tjla.cn 电话:138 0527 2136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平山堂西路239号 西湖花园公建A楼3楼东